当前位置:
首页 > 社科评奖
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 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沛县推动县域经济跨越腾飞的实践与探索(下)
发布日期: 2013- 03-26 15:16 信息来源: 市委宣传部理教科 浏览次数:

二、突出特色、培大育强、产业集聚,夯实县域经济跨越崛起的坚实基础

县域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特色是县域发展的生命,产业是县域经济的筋骨。近年来,我们秉持特色强县、产业兴县发展理念,注重扬优展长,注重差别取胜,坚定不移壮大特色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县域竞争力显著增强。

第一,科学选准优势产业,走特色强县之路。我们坚持依托资源起步、甩开资源发展,构建和形成了 “3×3”特色产业集聚体系,工业形成了铝加工、煤盐化工、农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农业形成了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主导产业,服务业形成了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特色文化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快速跃升的关键支撑。

一是工业特色产业快速崛起。依托沛县丰富的铝、盐、煤、电、农产品等资源,以“350%” 转化为重点,就是铝加工产业形成100万吨的加工能力,沛县及周边的200万吨铝锭50%以上在沛县加工;煤盐化工产业形成600万吨的转化能力,沛县年产1200万吨原煤50%以上在县内转化;农产品加工产业形成更强的加工能力,沛县高效设施农业的初级农产品50%以上在县内加工,着力把铝加工、煤盐化工、农产品加工三个产业分别培育成500亿元产业,打造长三角最大的铝加工产业集聚区、淮海经济区最大的煤盐化工产业集聚区、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目前,三大产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

二是农业特色产业迅猛发展。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市场化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南菜、北鸭、东稻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生态肉鸭、设施蔬菜、优质稻米三大产业成为惠及百万农民的富民产业、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产业。从发展鸭、菜、菌三棚奔小康着手,培育壮大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农业特色产业。2012年,生态肉鸭年孵化、饲养、加工均超过2亿羽,三项指标均保持全国第一,形成了集规模养殖、精深加工、饲料禽药于一体、10万人从业的100亿元产业;特色蔬菜形成了集采后分级、包装、保鲜、速冻、脱水及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保持江苏第一;优质水稻形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保持徐州第一。

三是现代服务业日益壮大。依托深厚的汉文化底蕴和滨湖亲水自然优势,实施大文化、大旅游、大物流发展战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房地产三大城市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特别是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近年来,我们依托汉刘邦、采煤塌陷地、大沙河等人文生态资源优势,突出领舞汉风,弘扬两汉文化,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河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带开发计划,加快推进五个国家级建设,即国家5A级汉文化景区、国家5A级湿地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武术展演和保安培训基地建设。目前,汉文化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汉之源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第二,坚持发展园区经济,走集聚集约之路。园区化是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通过园区化可以有效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档次,促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一体推进,可以有效实现强县与富民的良性互动。坚持产业园区化,就是要依据县域资源实际和产业基础,通过园区化布局对一二三产实施分类规划、分区开发有效整合技术、资金、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使要素的效益最大化,推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构建一区五园格局壮大新型工业。坚持举全县之力建设开发区,以县经济开发区为龙头,构建一区五园新型工业发展格局。县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已集聚大屯铝业、丰源铝业、中国雨润、深圳芭田等企业219。同时在五个镇重点培育了龙固循环经济产业园、敬安冶金铸造产业园、张庄中西乐器产业园、杨屯粮棉加工产业园、安国纺织塑编产业园五个特色产业园,推动产业布局集聚升级,构建区域集中、企业集群、产业集聚的新型工业化布局。

二是优化“一区十园”布局提升现代农业我们确立了大力实施农业园区化发展战略的思路,坚持工业化理念、工业化标准、工业化流程、工业化技术、工业化程序、工业化手段发展农业,着力推动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由一产向接二连三跨二进三发展,加速农产品向工业品转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龙头,构建形成了一区十园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一区就是沛县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面积10万亩,涉及五镇一区1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包括规模养殖区、循环农业示范区、特色加工区、商业物流区、科技管理服务区五个功能区;十园就是万亩设施农业观光园、万亩种养示范园、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万亩果都园等十个特色园区。同时,建设了胡寨草庙、栖山胡楼等2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及草任线、沛丰线、沛敬线等多条产业带。

三是实施“一区三园”集聚计划优化现代服务业我们围绕打造商贸物流中心城市,着力实施一区三园集聚计划,重点是依托汉城路为轴心的沛城中心商务区,加快发展物流、商贸、科技、信息、金融等服务业;依托温州商贸城、金凤凰建材装饰城建设临区现代物流园,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东原港口建设临港产业园,重点发展港口物流、生态旅游、节能环保等产业;依托沛城建设临城科技创业园,着力以技术服务平台和产业孵化为载体,为全县主导产业、特色园区和大企业大集团提供技术检测、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等专业技术服务。

第三,培育大企业大集团,走龙头带动之路。大企业大集团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开放水平,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形象和实力。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骨干企业倍增、支柱产业培育、特色园区成长、创新型经济突破四大推进计划大力实施“5516”工程(培育百亿元企业5个、50亿元企业5个、20亿元企业16个)。在培育百亿元工业企业方面,按照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新化的总体思路,着力把企业做大做强与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相结合,支持引导企业瞄准产业高端,拓展延伸产业链条,鼓励集团化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在培育50亿元服务业企业方面,按照突出培育特色产业、增大规模企业群体、推进集约集聚发展、实现企业做大做强的思路,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优的大型服务业企业。目前,沛县有100亿元工业企业1家、50亿元服务业企业2家。

三、做大县城、做强中心镇、做美新型社区,打造县域经济跨越崛起的重要载体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产业优化升级的坚实载体。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区域发展的两大主要引擎。特别是在工业化进入转型期、城镇化进入加速期的今天,城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用了较重笔墨谈及城镇化。近年来,我们致力于优化城乡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镇村面貌,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轴心、镇区为节点、社区为终端的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突出科学规划引领。我们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龙头,优化城乡规划理念,优化城乡空间布局,确立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培育5个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推进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构建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小城市为纽带、新型农村社区为节点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围绕“滨湖之城、帝王之乡、绿色之都”,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领舞汉风和优化生态,注重传承历史文化,全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名城。

第二,注重绿水文“三脉”联动。着力做好“绿”、“水”、“文”三篇文章,打造绿色宜居、灵动水韵、文化休闲之城。装扮绿脉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引领,坚持绿化中有文化、绿化中有美化、绿化中有亮化理念,大力实施城乡绿化工程,深入实施城乡生态体系建设,着力构建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片上绿化成林、环上绿化成带、河路绿化成网的生态屏障激活水脉围绕显水、活水、秀水,将水文化贯穿于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着力通过让水流进城市,让水网环抱城市,实现城中有水、水中有城,逐步形成集亲水、休闲、景观于一体的城市生态体系,彰显亲水生态城市特色。张扬文脉。坚持以文为魂,深入挖掘汉文化资源,着力彰显汉风汉韵、提升城市品位。全力创建国家“5A”级汉文化景区,汉城、汉之源、滨河公园、大风歌广场、沛公园等为轴线的文化带、生态带、休闲带成为沛城领舞汉风的关键节点、特色亮点,随着汉韵风情园等文化景点的建设,沛县将成为汉人追宗寻祖的圣地。

第三,突出功能配套完善。围绕打造产业中心、文化中心、旅游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五大中心,加快实施北连西扩东进战略,坚持老城区、新城区、开发区三区同建,大力实施经营性土地出让1000亩,完成征收10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100万平方米、销售商品房100万平方米、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00平方米、完成小城镇建设100平方米“1+5个百万工程,加快建设新城区,稳步改造老城区,完善配套开发区,八纵九横中等城市框架全面拉开。新城区重点是加快完善路网、水网等基础设施,实施学校、医院、汽车站等功能性项目,推进新城中心商务区,逐步形成新行政中心、新商贸中心,提升吸纳能力。老城区重点是加快棚户区改造,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提升带动能力。开发区重点是配套电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完善功能,提升承载能力。

第四,探索农村社区化新路。居住社区化是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必须方向。沛县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化路径,着力通过镇村联动,提升中心镇和小城镇集聚带动能力,加快规划中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

一是推动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环节,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突出生态宜居、产业集聚、功能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农业大镇。深入推进“421”工程,加快大屯融入城区步伐,着力培育敬安、张庄、龙固、杨屯、魏庙、安国等重点中心镇向小城市发展,力争每个重点中心镇集聚人口5万人、面积5平方公里。

二是推动农民居住向社区化转变。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提出了政府规划、群众自建、社会共助沛县模式,探索了五种建设类型,制订了五化、六通、六有的建设标准,建成了一批民富、村强、貌美、居安的新农村建设典型。庙成为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胡楼、夹河等9个村被评为江苏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草庙村、菜家村被授予江苏省级康居示范村。

三是推动农村环境向生态化发展。围绕天蓝、水清、地绿、人好,突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因村制宜、注重特色,大力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探索建立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镇级污水处理厂及管网铺设工作徐州领先,2个镇成功创建国家生态镇,10个镇被命名为江苏省生态镇。8个省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试点村验收得分苏北第一,119个环境整治村进入全省第一梯队、全市第一。

四、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创新管理,营造县域经济跨越崛起的浓厚氛围

民生连着民心。党的十八大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并提出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百姓的期盼就是党委政府的使命。近年来,我们坚持强县与富民的有机统一,发展着眼民生、执政围绕民生、考核突出民生,让广大百姓真切感受到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是创新执政理念,践行发展惠民承诺。坚持实干、发展、惠民、和谐的执政理念,着力以实干促发展、以发展促惠民、以惠民促和谐,围绕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热点难点问题,突出养好老的、看好小的、照顾好弱势群体“三好”重点通过每年兴办一批为民实事,坚持不懈改善民生,倾尽全力造福百姓。“十一五”以来,累计投入121亿元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280项。

二是创新“五学”机制,增强服务百姓本领。围绕培育大气谋事、精心做事、务实干事的干部队伍,沛县提出以自学、点学、讲学、考学、述学五学机制,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打造善操作、会落实、能创新、敢担当的执政骨干队伍。

三是创新“三带三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围绕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在全县大力开展带着感情融入百姓、做到情为民所系,带着责任服务百姓、做到权为民所用,带着成果惠及百姓、做到利为民所谋三带三为活动, 2011年开展千名干部访万户活动,2012年选派100名正科级干部担任第一批100个村第一书记,2013开展以“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困难家庭,转变观念、转变作风、转变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三走三转”主题实践活动,突出解决不愿、不敢、不会做群众工作问题,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多下基层、多办实事、长接地气,切实增进与百姓的感情、密切与群众的联系,努力做到“五为”百姓想问题做决策心贴心为百姓着想、谋发展搞建设实打实为百姓造福、惠民生促和谐面对面为百姓解忧、强文化引风尚好带好为百姓领航、转作风树形象亲加亲为百姓服务

四是创新社会管理,打造安居乐业环境。坚持把平安和谐作为民生幸福的基础,着力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工作体制。

创新 五个一批通过提拔重用一批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选树一批科学发展、干事创业、实干惠民的先进典型,打击一批扰乱社会秩序的黑恶势力和不法分子,查处一批造谣生事、恶意中伤、怂恿操纵非法上访者,曝光一批不文明行为,巩固全县上下风正气顺、干事创业、实干发展的浓厚氛围。

创新“双做”活动。深入开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做好人做好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知恩诚心待人、知责用心工作、知足常心律己三知三心引导干部群众做好人,用脑清无杂念、心清无贪欲、身清无腐败三清三无引导党员干部做好官。创新好人好报机制,建立好人好事评议会,设立沛县好人基金,提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好人比例,真正让好人经济上得实惠、政治上有地位、生活上享关照、社会上受尊重,老爱亲、明礼诚信、乐善好义做好人,厚德爱民、勤廉务实、公道正派做好官,正在成为全县百万干部群众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风清气正、干事创业、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加速形成。

创新“1+5”民主议事决策机制。“1”就是突出村党组织一个领导核心,“5”就是建立提议制度、畅通诉求渠道,建立商议制度、充分发扬民主,建立决议制度、实行民主决策,建立执行制度、推动决策落实,建立监督制度、确保规范运行。通过实行“1+5”机制,对村级重要事务实施规范化管理、民主化决策、公开化运行,扩大民主范围,激发班子活力。全县381个社区(村)全面推广“1+5”机制并纳入镇科学发展分类考核,建立起县、镇、村三级组织联动和考核机制。

创新“4+2”百姓办事零障碍服务体系。即办好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接访服务中心、12345咨询中心,推行零障碍服务责任单位全程协办制、民生纪检督办制,完善百姓办事零障碍的机制,营造为民服务零距离的氛围。

最后,欢迎济宁市及各兄弟县(市、区)的领导到沛县考察指导。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